本文转自:乌鲁木齐晚报
8月18日,张丽蓉正伏案修改教案,桌上摊开的“社区科学育儿小课堂”备课笔记上,新增的“小球追光”护眼游戏设计格外醒目。“这个游戏既能锻炼孩子的肢体协调性,又能培养用眼习惯。”她解释。
张丽蓉是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大三的学生,也是该校稚子花开服务队的负责人。张丽蓉和队友们已坚持开展早教服务5年。这支依托学校30余年学前教育专业积淀组建的团队,在调研中发现:乡村地区普遍存在早教服务缺位、本土化课程匮乏、商业机构收费高昂等问题。
于是,一群怀揣专业热情的年轻人,决心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回应需求,让科学育儿的种子在乡野间扎根。
5年来,团队深耕“科学育儿小课堂”系列社会实践服务,内容从最初的基础育儿指导单一模式,逐步拓展为涵盖婴幼儿抚触护理实操、亲子感统游戏设计、民俗文化启蒙等模块。他们巧妙将本土元素、民俗故事融入早教场景——在吐鲁番的课堂上,用葡萄干串成数字教具;在阿勒泰的活动中,结合刺绣设计手工课,让孩子们在触摸文化脉络的同时,感受成长的乐趣。
这些充满创意的课程不仅惠及全疆11个地州市的0—3岁婴幼儿家庭,更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载体。
令张丽蓉难忘的是去年在伊犁的支教经历。一些乡村里,家长们很少意识到0至3岁孩子日常照护中的启蒙价值,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乏科学的互动与引导。团队设计游戏“小手拍拍”认识身体部位,利用“找朋友”游戏学习民族团结儿歌,并现场示范如何与婴幼儿进行有效互动。
5年的坚持结出硕果。团队不仅荣获2025年新疆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婴幼儿照护赛项一等奖,更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斩获金奖。
指导教师张思敏说,“学生们在实践中明确了职业方向,也为行业输送适应当今岗位发展、具备创新潜力的应用型人才,真正实现了学以致用。”
“希望我们的努力能让每个孩子都享有优质的早期教育。”张丽蓉说,希望点滴努力能汇聚成照亮乡村振兴的温暖力量。 (本报全媒体记者王煜)
可靠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